BRAF突变检测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意义
肺癌在中国是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居首位的恶性肿瘤,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占据肺癌病例的约85%。BRAF,作为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信号通路的关键分子,在多种肿瘤中,包括黑色素瘤、结直肠癌、甲状腺乳头状癌以及肺癌等,均被检测到存在突变。特别是在非小细胞肺癌中,BRAF的突变率介于1.5%至5.5%之间,其中BRAF V600突变最为常见,占据了所有BRAF突变类型的30%至50%。
针对BRAF基因突变的检测,国内外权威指南和共识均首推使用组织标本。肺癌肿瘤组织的检测标本通常来源于手术、CT引导下肺穿刺、胸腔镜、纤维支气管镜、超声支气管镜以及淋巴结穿刺活检等手段。然而,当组织检测不可行时,液体活检便成为了一种可行的替代方案,用于检测BRAF基因突变。
液体活检,特别是在血液中进行的检测,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形式。它主要检测循环肿瘤细胞(CTC)、循环肿瘤DNA(ctDNA)、外泌体等生物标志物。尽管与组织标本相比,液体活检的灵敏度通常较低,但其优势在于能够克服肿瘤组织的瘤内异质性,从而有利于在肿瘤治疗过程中对基因状态进行动态监测。
图片来源:摄图网在进行分子检测之前,评估检测样本中肿瘤细胞的相对比例对于确保后续检测结果的可靠性至关重要。采样时,应尽可能多地收集肿瘤组织,而在组织不足或无法检测的情况下,液体活检则可作为有效的补充手段。
目前,BRAF突变的检测方式主要包括多重RT-PCR、NGS(下一代测序)、Sanger测序以及免疫组化(IHC)等。有研究表明,在138例NSCLC肿瘤组织样本的平行检测中,多重RT-PCR和NGS的检测方法在灵敏度和准确性上均优于Sanger测序,且两者之间显示出相似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检测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
图片来源:摄图网
综上所述,多重RT-PCR和NGS在检测基因突变方面展现出更高的灵敏度和准确性,而免疫组化则因其操作简单和检测周期短的特点,可作为筛查的补充手段。这些检测方法的合理应用,对于非小细胞肺癌中BRAF突变的准确检测和诊疗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