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新思路!改善肿瘤治疗引起的恶心呕吐,同时还能提升食欲!
恶心呕吐是抗肿瘤治疗过程中最为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很多病友饱受其折磨,甚至因为恶心呕吐症状太过剧烈不得不放弃治疗机会。研究显示,抗肿瘤治疗中化疗所致的恶心呕吐(CINV,Chemotherapy-Induced Nausea and Vomiting)发生率高达70%-80% [1,2],绝大部分接受抗肿瘤治疗的患者都会经历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
即便在预防CINV药物广泛应用的今天,仍有相当一部分的患者难以完全避免CINV,这不仅降低了患者的疗效和生活质量,更严重者甚至影响了患者的总生存时长,是抗肿瘤治疗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挑战,需要积极治疗应对。
01
抗肿瘤治疗所致的恶心呕吐
危害不小,不可忽视!
CINV(化疗所致的恶心呕吐)中国专家共识指出,严重的CINV会导致患者脱水、电解质紊乱、自理能力下降、功能性活动受限、营养缺乏、焦虑、体力状况评分降低、伤口裂开、食管黏膜撕裂、治疗耐受性降低等后果[1]。所以,CINV不仅仅是一个不适的症状,它会严重影响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
需要知道的是,在抗肿瘤治疗过程中,医生须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以及对治疗药物的反应,针对治疗方案做出及时的调整。而如果化疗后患者的恶心呕吐症状严重,医生可能会降低用药剂量或者推迟下一次化疗的时间,直至症状缓解,患者可以耐受治疗方案。
如果CINV持续没有得到改善,医生则会考虑停止正在进行的治疗方案。研究显示,相较于未发生和仅发生I/II级CINV的患者,发生更严重CINV(III/IV级)的患者病情更容易进展,生存时间也可能会缩短[3]。
此外,CINV导致的化疗剂量降低、治疗延迟也会极大地影响抗肿瘤治疗效果。一项关于肠癌的研究显示,患者接受化疗的强度与患者对治疗的应答率及生存期呈显著正相关,接受更高强度的化疗患者的总生存期比接受更低强度的患者长13.8个月,收获超一年的更长的生存时间[4]。
因此CINV对肿瘤患者的影响绝不仅仅是恶心呕吐症状本身。如果CINV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和改善,患者不但要经受恶心呕吐的痛苦过程,之前的治疗都可能前功尽弃,未来也无法耐受疗效更好的治疗方案,进而缩短生存时间。
02
常见的致吐抗肿瘤治疗方案
医疗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可供选择的抗肿瘤治疗方案越来越多。病友们需要在众多的治疗方案中识别出那些致吐风险较高的治疗方案,与医生做好充分的沟通,对治疗的毒副反应有正确的预期,为对抗CINV(化疗所致的恶心呕吐)做好充足的准备。
对于抗肿瘤药物的致吐风险,一般可将药物分为高、中、低和轻微4个致吐风险等级。比如,乳腺癌中常用的蒽环类化疗联合环磷酰胺;肺癌、卵巢癌、食管癌等常用的卡铂/顺铂化疗方案等都是高致吐风险的治疗方案。
图1是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和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支持治疗专业委员会发布的《中国肿瘤药物治疗相关恶心呕吐防治专家共识》中指出的不同抗肿瘤治疗方案的致吐风险等级。
03
抗肿瘤治疗所致的恶心呕吐
如何分类?
临床上通常将CINV(化疗所致的恶心呕吐)分为急性、延迟性、爆发性、难治性和预期性五种类型[5]:
急性恶心呕吐是指给予抗肿瘤治疗后24h内发生的恶心及呕吐;
延迟性恶心呕吐是指给予抗肿瘤治疗24h之后发生的恶心及呕吐,用药后 48~72h 达到最强,可以持续6~7天;
爆发性恶心呕吐是指抗肿瘤药物治疗前预防性给予止吐药物,但仍然发生恶心及呕吐和(或)需要给予解救性止吐治疗,可发生在给予抗肿瘤药物后的任何时间段;
难治性恶心呕吐是指以往的抗肿瘤治疗周期中使用预防性和(或)解救性止吐治疗失败,而在接下来的抗肿瘤治疗周期中仍然出现恶心呕吐;
预期性恶心呕吐是指接受抗肿瘤治疗前即出现的恶心呕吐,其中,恶心较呕吐更常见,且随着抗肿瘤治疗周期增多,发生率增加,特别是急性期或延迟期恶心呕吐控制不佳的患者。
04
抗肿瘤治疗所致的恶心呕吐
如何预防?
目前,临床上以预防CINV(化疗所致的恶心呕吐)发生的策略为主,在患者接受致吐风险较高的治疗方案前,使用预防CINV的药物,可以大幅降低患者在接受抗肿瘤治疗过程中的恶心呕吐发生风险。
临床上预防CINV发生常用的方案为:5-HT3受体拮抗剂+地塞米松的二联方案或者5-HT3受体拮抗剂+地塞米松+NK-1受体拮抗剂的三联方案。
然而,在现有止吐药物预防的情况下,仍有较高比例患者会发生迟发性CINV。据统计,有一半以上的CINV发生在出院以后[6],其中接受高度致吐风险药物化疗(HEC)患者的延迟性恶心和呕吐的发生率分别高达60%和50%[7]。
延迟性CINV的最佳处理方法是有效预防,但是由于住院时间较短,门诊或日间化疗的患者的延迟性CINV多发生在院外,在没有医生和护士的帮助下,患者亟需用药便捷,疗效明确的药物进行及时对症治疗。
口服剂型的止吐方案是院外发生CINV的首选。目前已有部分止吐药物推出了口服剂型,如预防方案含NK-1受体拮抗剂则推荐采用奈妥匹坦帕洛诺司琼胶囊;如预防方案含5-HT3受体拮抗剂则推荐采用帕洛诺司琼胶囊,然而这些治疗方案对恶心呕吐的缓解率也并不是100%[7]。那么,肿瘤患者还有其他防治CINV的方案可以选择吗?
05
抗肿瘤治疗所致的恶心呕吐治疗新思路
甲地孕酮实现三重获益
《中国抗肿瘤治疗相关恶心呕吐预防和治疗指南(2023版)》[6]还推荐使用甲地孕酮治疗CINV(化疗所致的恶心呕吐),同时刺激改善食欲。指南推荐甲地孕酮与5-HT3受体拮抗剂和地塞米松联用预防CINV的发生[6],尤其是对于NK-1受体拮抗剂有使用禁忌或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甲地孕酮是有益的补充。
研究显示,甲地孕酮联合治疗可使得CINV患者的延迟性恶心呕吐的预防率提高至53.3%[8],证实了甲地孕酮在降低CINV发生风险中具有明确的作用。
另有研究显示,接受甲地孕酮治疗的肿瘤患者恶心和呕吐的发生率更低[9],尤其是延迟期的CINV。这就证明,甲地孕酮不但能预防CINV,在CINV发作期间也可以起到治疗作用。
作为口服剂型的药物,甲地孕酮可以方便患者在家中随时使用,解决了大部分止吐药物须在医院注射的问题,对出院后的患者管理CINV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除了治疗CINV,甲地孕酮还能让患者获得额外的获益:它可以通过增加中枢神经系统强效食欲刺激剂神经肽-Y(NPY) 水平,激活促食欲神经元[10],从而改善患者食欲、增加体重,改善生活质量。
一项研究结果显示[11]:甲地孕酮对比安慰剂可以改善患者食欲的概率提高2.2倍并且可以显著增加患者体重的概率提高1.6倍。
目前中国市场常见的甲地孕酮以片剂为主,中国药典明确指出甲地孕酮不溶于水,属于BCS II类药物,生物利用度低,很难直接吸收,需在用药前30分钟内伴高脂高热饮食(相当于吃下2个煎鸡蛋、100g油条、240ml全脂牛奶以及100g火腿肠的食物)才能有效吸收,这对本身已经出现恶心呕吐的患者来说是几乎无法做到的,因此临床疗效个体差异化大。
为了解决此类问题,国内引入了经过纳米晶体工艺升级的醋酸甲地孕酮口服混悬液,纳米晶体技术将药物颗粒均匀降低至纳米级别,药物粒径均缩小了2万倍,增加了甲地孕酮的溶解度和溶出速率、提高了生物黏附效应、增加吸收途径,多重作用机制下,大幅提高其生物利用度,使患者不需要伴服高脂高热饮食既可起效,解决了CINV患者因进食困难导致药物无效的窘境。同时,患者每天只需服用一次5ml的纳米晶型醋酸甲地孕酮口服混悬液,即可达到治疗效果,大幅提高了用药的便捷度。
同时,纳米晶型醋酸甲地孕酮口服混悬液已经是美国最常用的剂型之一。临床研究显示,服用纳米晶型甲地孕酮的患者平均体重显著增加的时间由14天缩短至3天,且患者12周平均体重显著增加5.4公斤,是上一代剂型的1.5倍[12]。
由此可见,纳米晶型醋酸甲地孕酮口服混悬液在肿瘤患者的CINV防治中具有独特的价值,既解决了恶心呕吐的问题,又能提高食欲,进而更好地进行后续治疗,是一举多得的治疗方案。
总结
CINV(化疗所致的恶心呕吐)是抗肿瘤治疗过程中常见的不良反应,发生风险高,如果不进行预防和治疗,会使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抗肿瘤治疗效果下降,进而减少患者生存时间,给患者的身心均造成严重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