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肿瘤患者厌食、持续消瘦,会直接缩短生存时间!
肿瘤的发生对于每个家庭都是一记重击,在气势汹汹的肿瘤大军面前,我们用尽全力尝试各种可能,只为生命能延续地更久一点。然而,肿瘤往往并非孤身作战,它会号召大批“盟军”,伪装成其它并发症对我们的身体发起攻击,从而加剧肿瘤的恶性程度和进展速度。
相信许多肿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都会有以下感受:
为什么我到饭点了却不饿?
平时喜欢吃的东西也不想吃了?
感觉没吃什么就饱了,甚至看见食物就恶心想吐?
体重一直在减轻还浑身没力气?
其实这些并非普通的厌食症状,而是肿瘤战斗力最强的“盟军”之一,癌性厌食(cancer anorexia, CA)。
癌性厌食是指由于癌症本身、抗癌治疗中的不良反应以及心理情绪变化导致的食欲下降或丧失,伴或不伴体重减轻[1]。癌性厌食可导致肿瘤患者摄入不足,出现全血细胞减少、体重下降、骨骼肌和脂肪组织减少,如果不及时接受有效治疗,甚至导致更严重的癌性厌食-恶病质综合征(Cancer Anorexia Cachexia Syndrome, CACS)。
这些症状是导致肿瘤患者无法耐受高强度的抗肿瘤治疗的重要因素,会进一步加剧肿瘤的恶性程度及进展速度,增加病死率[2] 。
有研究显示,超过40%的新诊断肿瘤患者会出现厌食症状,晚期患者癌性厌食率更是高达80%[3]。如果癌性厌食的患者进展到肿瘤恶病质,有20%的肿瘤患者会直接病死于肿瘤恶病质。
所以,需要警惕的是,癌性厌食在患病初期就有相当的可能发生,并且贯穿整个病程,非常容易被我们忽视。如果不及时干预,拖到后期就会对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时间产生不可挽回的严重影响。
01
癌性厌食到底会对抗肿瘤治疗产生怎样的影响?
近些年抗肿瘤治疗推陈出新,各种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化疗方案大幅延长了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间。然而,在层出不穷的治疗方案背后,癌性厌食仍然是普遍存在的并发症。它会使各类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大打折扣,从而严重影响到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间。
下面我们就通过对比患有癌性厌食-恶病质综合症的患者和普通肿瘤患者在相同治疗方案下能够达到的生存时长,来看看癌性厌食到底会对抗肿瘤治疗产生怎样的影响。
1.对抗肿瘤治疗的整体影响
欧洲肿瘤研究和治疗组织(EORTC)1986年至2004年间开展的30项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共统计了10,108例11种不同肿瘤部位患者的生存数据。研究结果显示,与没有厌食的肿瘤患者相比,患有癌性厌食的患者生存期更短,并随着厌食程度的加深,患者的总生存期递减,中位总生存时间的最大差异约56个月[4](图1)。
2.癌性厌食-恶病质综合征对肺癌治疗的影响
约有33%的肺癌患者患有癌性厌食并进展为肿瘤恶病质[5]。有研究证明,肺癌患者在接受3个周期的治疗方案可以取得临床获益,因此肺癌患者一般需要至少接受3个周期的化疗方案才能达到一定疗效,而因癌性厌食导致体重减轻的患者3个周期化疗完成率降低了14%[5],严重阻碍患者接受充分有效的抗肿瘤治疗。
#01-对驱动基因阴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免疫治疗的影响
相较于无恶病质人群,患有CACS的患者中位总生存时间平均缩短9.4个月[6]。
#02-对驱动基因阴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化疗的影响
相较于无恶病质人群,患有CACS的患者中位总生存时间平均缩短4.3个月[6]。
#03-对EGFR阳性非小细胞肺癌的靶向治疗的影响
相较于无恶病质人群,患有CACS的患者中位总生存时间平均缩短7.6个月[7]。
3.癌性厌食-恶病质综合征对消化系统肿瘤治疗的影响
消化系统肿瘤是癌性厌食的高发癌种,胰腺癌、胃癌、食管癌以及大肠癌是癌性厌食-恶病质综合征前四大发病癌种,占发病人群的42%-63%不等[8]。
相较于无恶病质人群,接受消化系统肿瘤化疗治疗的患有CACS的患者,中位总生存时间平均缩短4.3个月[9]。
4.癌性厌食-恶病质综合征对肝癌的治疗的影响
约有39%的肝癌患者患癌性厌食并进展为肿瘤恶病质。
相较于无恶病质人群,接受肝癌化疗治疗的患有CACS的患者,中位总生存时间平均缩短4.3个月[10] 。
最近几年肿瘤领域的新药越来越多,由于比较新,并没有做过完整的研究,但是从以上的数据可以了解,无论是靶向治疗,免疫治疗还是化疗,如果对于癌性厌食病症加以关注并干预,都能够显著的提高各种治疗方案的疗效,帮助患者更好地抗击肿瘤。
以上种种冰冷的数字背后,是癌性厌食带给肿瘤患者真实的生存时间差距。癌性厌食如同一条水蛭,悄无声息地寄生在肿瘤患者体内,等到觉察时,它已经吸满我们的血液。
所以,我们一定要关注肿瘤患者的食欲情况,一旦有吃不下东西、看见食物恶心反胃的症状,及时与医生沟通并积极接受治疗,将癌性厌食扼杀在进展到肿瘤恶病质之前,从而以更好的身体状态接受抗肿瘤治疗,尽可能帮助肿瘤患者延长生命时间。
02
甲地孕酮成为打倒癌性厌食-肿瘤恶病质综合征的有力武器
面对癌性厌食-肿瘤恶病质综合征,我们并不是无计可施。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是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专家组成的专业学术团体,CSCO指南推荐孕酮类、糖皮质激素、二十碳五烯酸等用于癌性厌食-恶病质综合征的治疗[11]。
其中,甲地孕酮是国内外指南均推荐的一线用药[11-14]。研究证明,与其他药物相比,甲地孕酮在改善食欲、增加体重、改善生活质量、降低不良反应停药率方面效果更显著[15]。
甲地孕酮通过D2受体可降低神经肽Y(NPY)神经传递的负调节因子酪氨酸羟化酶和多巴胺活性 ,还可下调NPY2受体而减少NPY2负反馈抑制,通过体液降低包括TNF-α, IL-6和IL-1等细胞因子的水平,进而促进靶器官的合成代谢和神经调节,刺激食欲和增加体重[14]。
甲地孕酮就像 “植物营养剂”,在注入一棵几近枯萎的大树后,通过多重作用机制,流经一部分树枝调节体液,另一部分树枝调节神经,从而使这颗大树重新恢复活力,积极吸收阳光和土地养分,从而更有生命力[16]。
然而,目前国内使用的甲地孕酮大多为片剂,其在水中的溶解度几乎为零,很难像普通药物一样进入胃肠道后溶于胃肠液中进而被肠道吸收[17]。患者服用前须吃下高脂高热餐(脂肪含量50%,1000卡路里),从而刺激胆汁酸分泌,提高甲地孕酮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
然而,高脂高热餐意味着患者需要吃下2条培根和2个油煎鸡蛋,2片黄油面包,2块油煎薯饼以及240ml全脂牛奶(240ml)[18-20],对于癌性厌食患者来说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悖论。所以在一般情况下,甲地孕酮片剂很难达到预期的疗效。
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内上市了高浓度纳米晶型甲地孕酮口服混悬液,是采用纳米技术升级的全新一代甲地孕酮,将药物颗粒降低至纳米级别,药物粒径均匀缩小20000倍,大幅提高生物利用度[21](图3)。
难溶于水的甲地孕酮,通过纳米技术的升级,无论是否在服用前吃下高脂高热餐,纳米晶型的甲地孕酮都能能够高效地被人体吸收,达到有效的生物利用度[22-24],疗效更佳的同时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
有研究证明,服用高浓度纳米晶型甲地孕酮口服混悬液对比其他剂型甲地孕酮,患者平均体重显著增加的时间由14天缩短至3天,且患者12周平均体重显著增加5.4公斤,是其他剂型的1.5倍[25]。
然而,有些病友甚至是医生,可能听到甲地孕酮是一种“激素”,就会不由地联想到“激素”的副作用,这一点也很好理解,临床上对于地塞米松,强的松等糖皮质激素的应用由于其毒副反应明显,的确很谨慎。
但此“激素”非彼“激素”,甲地孕酮是一种孕激素,不但很少见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更和它的“近亲” ——雌激素,完全不同。血栓是雌激素使用中需要谨慎对待的副反应,且对于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等是促癌因素,但孕激素刚好对雌激素有拮抗作用,这也是为什么在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及子宫内膜癌中,甲地孕酮都是指南推荐的治疗用药。
同时,孕激素种类纷繁复杂,差异性很大,甲地孕酮只是孕激素中的一种,属于羟孕酮类,无雌激素活性、具有抗雌激素效果,相较于其他孕激素,属于血栓发生风险最低的一类孕激素[26]。
未来我们可以再专门聊一聊孕激素和雌激素的“爱恨纠葛”,回到一开始的核心:甲地孕酮整体的安全性非常良好,不要因为“激素”二字拒绝治疗机会。当然,实际应用中大家一定要听从医生的建议,患者个体差异较大,病友们千万不要“擅作主张”。
总结
针对癌性厌食的治疗是抗肿瘤治疗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环,如果不加以妥善治疗,会直接缩短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间。目前各国权威指南首推的改善肿瘤患者食欲的药物是甲地孕酮,其中纳米晶型的甲地孕酮口服混悬液吸收效果更好,疗效更佳